发布日期:2024-07-27 11:45 点击次数:186
(本文作者杨峻股票线上配资哪个平台好,金融资深人士)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广受诟病。特别是近几年股市表现不佳,连基金都不赚钱了,但基金公司还在赚钱、基金经理还在拿高薪,引发了韭菜们的“民愤”。
于是,监管站在投资者一边,推动降低基金产品的管理费、交易佣金。这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基民的不满情绪,但也改变了原来的利益格局。有一种声音甚至认为,这会削弱公募基金赖以生存的投研生命线,不利于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真正好的机制,应该“奖优罚劣”。
财富管理端的卖方模式叠加资产管理端的固定费率,才是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利益驱使下,无论是财富管理机构还是基金公司,都有做大规模的冲动。市场环境好、赚钱效应明显时,两方联手,助推投资者追涨杀跌,带来基金规模节节攀升。每一次牛市,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就上一个台阶。但是在牛市结束、均值回归时,投资者却深深受伤。于是,财富管理机构和基金公司仍可以盘踞在庞大规模上,收取高额的费用。基民被资本市场收割一道,再被这些中介机构收割一道,基民变“饥民”,也就情有可原了。
要解决“基民不赚钱、基金公司赚钱”的问题,将管理费与业绩挂钩,不失为一条解题思路。通过降低固定管理费、增加与业绩挂钩的浮动管理费,将基金公司与基民利益深度绑定。业绩做得好,基金公司才能收到浮动管理费,基金经理才能拿高薪。业绩做得不好,只能收取较低的固定管理费,基金经理只能降薪。这样一来,基金公司将以业绩为先,不再片面追求规模,因为“规模是业绩的敌人”。
浮动管理费,看上去很美。事实果真如此吗?
01
浮动管理费基金在海外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美国的主动权益共同基金中,收取浮动管理费的规模占比从2017年的16%下降到2022年的6%。目前,欧盟的公募基金规模中,仅14%左右收取了浮动管理费,英国的浮动管理费基金的规模占比仅1%左右。
海外主动管理巨头富达投资曾高调转型浮动管理费机制,但最终铩羽而归。富达投资的产品线以主动管理为主,但随着指数投资的兴起,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低费率的指数产品。为了应对这种趋势,富达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主动基金的费率改革,降低固定费率、增加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并引导行业其他公司跟进,希望借此重振主动产品线的竞争力。但是业内应者寥寥。富达于2018年在欧洲推出的多支浮动管理费率的基金,因为规模太小被陆续终止了。
在国内,浮动管理费基金同样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国内公募基金早在行业萌芽阶段就开始探索浮动管理费模式。时至今日,浮动管理费基金的规模约1600亿,占非货币基金总规模仅1%左右。
为什么看上去很美的浮动管理费基金,没有成为主流呢?总结海外机构的研究成果,主要原因有:
第一,业绩优势不明显。国外对于浮动管理费基金的研究表明,其业绩相对于其它基金,并未呈现出明显优势。反而会扭曲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尤其是在业绩表现不佳的时候,基金经理会过度冒险。
第二,规则复杂,投资者理解成本高。根据英国FCA的调研,一些基金虽然制定了野心勃勃的基准,但实际计提业绩报酬的门槛却很低,并会故意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计算方式(例如在欧洲,很多浮动费用股票基金却以LIBOR作为计提门槛),甚至在支付交易费用、印花税等费用之前,就收取了业绩报酬。
而且零售客户很难理解计算规则,难以推算出他们将承担的实际费用。因此投资者戏言“业绩报酬的高低,其实是一个数学游戏”,觉得基金公司设置这么复杂的基准,就是为了多提管理费。同时,浮动费用的存在,也使得产品之间横向比较的难度加大。因此在国外,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财富管理机构,往往倾向于回避浮动费率基金。
第三,基金公司本身接受度不高,不想离开舒适区。因为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浮动管理费机制并不友好。成本是确定的,但收入却是不确定的,公司整体的收入波动较大。因此,在浮动管理费基金上,基金公司一般浅尝辄止,不做过多的资源投入。
02
除了以上共性问题,浮动管理费基金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还有自身的特殊原因,即基金行业发展历史较短、计提机制不合理的原因。从时间轴来看,国内浮动管理费基金经历了三个发行高峰,这三个时期的浮费基金计提方式各有特点,也各有问题,但总体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第一高峰期是2014-2016年。当时,监管对于浮动管理费没有明确的规则指引,期间共发行了20余支浮动管理基金,纯债、含权产品都有涉及,费率高低、计提方式更是五花八门。
这一批浮动管理费基金中,投资者、基金公司的风险收益不对称的问题凸显。2015年6月股市到达历史高点,这些浮动管理费基金提取了高额业绩报酬,但股市登顶回落后,投资者却需要独自承受巨大损失,基金公司毫发无损。浮动管理费基金带来的风险收益不对等问题引起监管和业界的关注。因此,2016年后监管暂停了浮动管理费基金的新发审批。
第二高峰期是2019-2023年。基金行业发展二十周年之际,业内对于行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浮出水面。在这个背景下,2019年监管开始审批新型的浮动管理费基金,探索通过浮动管理费方式来解决行业顽疾。
借鉴历史教训,监管规范了这批基金的产品形态和浮动管理费计提方式:以一年以上最短持有期型权益基金为主,均采用逐笔计提法,即客户赎回时,如果其投资收益超越绝对收益率数值,则对超出部分计提20%左右业绩报酬。
这种计费方式就绝对收益目标产品而言有其合理性,符合产品定位,同时能够较好地照顾投资者的心理。但如运用到相对收益产品上,则难以达到奖优罚劣的效果,更多是看天吃饭。股市下跌时,即使基金跑出了相对收益,也无法得到业绩报酬。股市好时,即使基金跑输指数,还是能收到业绩报酬。另外,股市表现较好时,基金公司就能收到浮动管理费,这种对于β收费的做法就不尽合理了。
针对以上两个阶段发行的浮动管理费基金的业绩分析发现,拉长时间看,这些浮动管理费基金是跑输于基金指数的。这可能与不合理的浮动管理费计提机制有关系。因为这些基金的固定费率并未显著降低,但在业绩好的时候收走了业绩报酬,业绩差的时候却并没有回补,最终导致长期业绩不如固定管理费基金。当然,这个现象也有可能是基金经理个体差异造成的统计偏差。
但基金产品在设计浮动管理费条款时,确实需要考虑降低固定管理费水平或者考虑回补机制,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这里有一个敏感的问题,固定费率需要多低才合适?如果高,则没有意义。如过低,则基金公司没有动力。
剔除了2023年下半年发行的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处于建仓期,业绩不具备代表性。对应基金指数为wind编制的等权重基金指数。
第三高峰期是2023年下半年至今。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方案》发布之际,监管推动发行新一批浮动管理费基金,在计提机制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是,只有赚取了“绝对收益+相对收益”,基金公司才能计提业绩报酬,从而对基金公司“奖优罚劣”,同时兼顾了投资者体验。也就是说,只有当基金产品收益超越绝对收益率目标并且超越基准指数时,才能对超过部分计提业绩报酬。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创新点:1.为了展现基金公司更大的担当,如果三年的封闭运作期内收益为负,则将固定管理费的一定比例将回补到产品净值中。2.为了避免基金经理过度承担风险、博取高额业绩报酬,规定了业绩报酬计提的上限,一般不超过年化1%。3.为了避免基金公司短期冲业绩,主要发行的是三年定开型产品,以三年为维度进行考核、计提业绩基准。
这种“绝对+相对”的浮动费率模式,比较适合相对收益目标的产品,它真正将买卖双方的利益绑定在一起。这种模式下,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基金公司/渠道需要顾及到投资者的绝对收益,所以在市场高点,不再有冲动去忽悠客户购买。又因为需要跑赢基准才能获取业绩报酬,所以基金公司将有足够的动力去做出相对收益。但如果这种模式要推广普及到高频开放产品中,基金公司、渠道和基金经理面临的挑战也不小。要实现绝对收益,要求基金公司和渠道能够守得住底线,坚持低点推产品、高点时抑制住规模冲动,为投资者获得绝对收益而努力。要实现相对收益,需要基金经理在投资能力上不断精进。两相结合,基金公司和渠道才能在浮动管理费上有所斩获。
但其中的艰难,何其大也!因为涉及财富管理端的销售模式的变革,难上加难。
03
浮动管理费的在国内的试点,虽然暂时效果有限,但依然值得期待。美国资本市场长期牛市,而日本、欧洲等国家则可以通过全球配置提升产品收益,可能导致老百姓、财富管理机构对费率不够敏感。但我国资本市场波动较大、缺乏赚钱效应,买卖双方利益冲突明显,固定费率的不合理性就会凸显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金融体制更具有人民性,监管高度重视投资者与机构的利益一致性问题。因此,生在淮北的枳,在淮南是有可能成为橘的。
要解决“基民不赚钱、基金公司赚钱”的问题,除了与业绩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机制,与规模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方式也可以考虑。基金的运营成本并不会随着规模增加而线性增加,因此基金规模越大,管理费率可以越低,从而抑制基金公司的规模冲动。有的基金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持有期越长则管理费越低,这也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动作再高级,也没有初心重要。
浮动管理费的真正普及,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初心问题。有的基金公司以系统改造难度较大为由,不愿意将“绝对+相对”模式推广运用到高频开放产品中。要知道,系统改造的难度再大,也大不过利益格局的改变。真正难的是,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渠道,都缺乏动力。只有当这些机构真正愿意“刀刃向内”,事情才能迎来真正的转机。
难而正确的事情,难在利他,正确的也在于利他。资管行业的共识是持有人利益优先,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却少之又少。无论是浮动费率设计,还是销售模式的调整,都是表面的“动作”而已。有没有把持有人利益放在优先位置的初心,才是问题的关键。
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方,切实践行金融的人民性。应该将机构的利益与老百姓的利益尽量靠近,而不是割裂甚至对立。财富管理机构,需要转型买方投顾。资产管理机构,需要站在投资者一边,将产品业绩和投资者收益作为终极追求。
行业实现长久的发展,需要让普通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切实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
这就是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行业难而正确的事。
(本文作者杨峻,金融资深人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杨峻
相关阅读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正式发布单只私募证券基金投资同一资产不超过基金规模的25%,同一私募机构管理的全部私募证券基金投资于同一资产比例不超过该资产的25%。
04-30 19:53 一财社论:夯实信托责任是基金行业的生命线要真正推动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需从制度上夯实基金公司的信托责任,真正通过支持性的制度框架,推动基金公司回归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忠人之事”。
一财社论 04-21 19:52 上海市委金融办:支持浦东新区等八个区域打造股权投资集聚区吸引更多投资机构落户上海、长期发展,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发展。
04-16 18:17 上海市国资委召开并购基金专题座谈会贺青指出,并购基金作为促进产业链整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当前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花顺(300033)金融研究中心06月06日讯,有投资者向天融信(002212)提问, 公司有车路云一体化业务吗?有没有相关的订单落地?
04-15 16:25 参保人数约13.34亿人,我国发布2023年医保统计快报截至2023年底股票线上配资哪个平台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13.34亿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参保质量持续提升。
04-11 15:42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Powered by 联华证券_网上股票配资_股票配资官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